啞鈴與槓鈴的歷史由來

曾凱文

啞鈴與槓鈴可說是健身最重要的器材,若沒有這些器材,就不會有所謂的舉重、健力、健美等運動。那麼,你知道啞鈴與槓鈴的由來是什麼嗎?今天就帶你一探究竟,啞鈴與槓鈴是怎麼出現的!

古希臘也有啞鈴?

有人認為啞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當時的人們就開始手提重物進行運動和鍛煉,並將之稱為Halteres。由於其重心並非在正中間的緣故,也有人認為它更像是一個壺鈴。

古希臘的啞鈴Halteres

啞鈴為什麼叫啞鈴?

啞鈴(dumbbell)一詞其實在18世紀初的英格蘭才首次出現。當時,敲鐘的人發現教堂的大鐘適合用來訓練上肢,但為了避免擾民(不然你一訓練大家都知道了!),他們將鈴擺(下圖圓圈處)拿掉,以讓他們進行鍛煉。因此,鈴(bell)就變啞(dumb)了,所以稱為啞鈴(dumbbell)。這種訓練方式也逐漸傳播開來,大家將之弄成更小的版本,也就接近今天啞鈴的模樣了。

啞鈴一詞的緣由來自教堂的大鐘

可調整式啞鈴的出現

時間來到19世紀,此時啞鈴的形狀已經固定下來,就是兩端有圓球,一體成形,重量固定。

從前的啞鈴

後來在19世紀下半葉,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醫生George Barker Windship對啞鈴進行改進。他將啞鈴兩端做成中空的,並且可以填入沙子調整重量。Windship後來將啞鈴進一步改良,兩側可以裝卸槓片,讓人們的鍛煉更加方便。從下方的啞鈴廣告可以看到,其售價為16美元,在當時其實價格不菲。

Windship的可調整式啞鈴廣告。

石擔:中國槓鈴?

槓鈴的歷史不像啞鈴般那麼早,甚至其起源也相對不是那麼清楚。不過,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類似於今天槓鈴的器材,名為石擔。石擔與石鎖等一樣,都是為了因應軍營的考核與訓練而出現的器材,據說可以追溯至唐朝。石擔兩端為圓形石塊,可以用舉或舞的方式來進行鍛煉。直到20世紀,耍石擔成為一種雜技表演,流行於民間。

石擔

槓鈴是大型啞鈴?

讓我們將視野回到西方。1850年代中期,法國的大力士Hippolyte Triat在巴黎開設健身房,並被某些學者認為是槓鈴的首創者。儘管他是否為第一個發明槓鈴的人已經不可考,但他是目前現有資料中最早有相關記錄的人。其槓鈴的重量為6公斤,兩端為球形,用雙手進行鍛煉(當時的人們主要進行輕重量訓練)。當時的槓鈴都是一體成形,所以若需要不同的重量就必須同時擁有多支槓鈴。特別是對於大力士而言,他們由於大重量的需求而必須特別訂造。

Hippolyte Triat的健身房,圓圈處可隱約看到有槓鈴。

目前可知「barbell」這個詞最早是在1870年一本關於運動的書籍Madamme Brennar撰寫的Gymnastics for Ladies, A Treatist on the Science and Art of Calisthenics and Gymnastic Exercises中出現(Hippolyte Triat將槓鈴稱為「雙手使用的大啞鈴」)。書中對於槓鈴的敘述為長度在四到六尺之間,直徑比木棍稍粗,是一個用來做輕重量運動的器材。儘管要找出真正第一個槓鈴的發明者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時候的「大啞鈴」確實為後來槓鈴發展打下基礎。

從前的槓鈴

可調整式槓鈴的出現

1893,Alan Calvert在美國芝加哥觀賞山道(Eugen Sandow)的演出,他深受山道的吸引,並開始尋找鍛煉方法與器材,以達到類似的體態。最後,Calvert反而在尋找器材的過程中開始其創業之路。1902年,他在費城經營Milo Barbell Company(以古希臘的大力士Milo命名),開始量產可調整的槓鈴。不過,他的槓鈴重量調整還是以填充鉛彈為主,因為他認為要能夠以小單位重量調整的槓鈴才更安全。不過,當對手都開始賣槓片式的產品後,他也不得不屈服於市場,設計出可以用槓片調整重量的槓鈴,名為Triplex Bell(下圖)。

Milo Triplex Bell,為槓片式調整槓鈴,可拆開兩端的圓球放上槓片。

後來,Bob Hoffman收購了Milo Barbell Company,在1932年創立了York Barbell公司。Bob Hoffman除了生產槓鈴,他也努力推廣舉重運動,而且他也持續贊助美國舉重隊,可說是成就了美國舉重在30年代到70年代的黃金時期。

York Barbell的廣告

奧林匹克槓的出現

隨著舉重比賽的發展,槓鈴的需求越來越大,雖然有不少廠商生產各式的槓鈴,但比賽就需要公平的器材,規格不一會造成麻煩。如今,奧林匹克槓(簡稱奧槓)就是舉重或健力等賽事的標準。

1910年,卡斯佩爾‧貝格(Kaspar Berg)在法蘭克福體育遊戲博覽會上展出圓盤式槓鈴,也稱貝格槓鈴。這種圓盤式的槓鈴一直沿用的今天。這間公司後來不斷持續改良槓鈴,於1928年推出奧林匹克槓鈴(Olympic Barbell),在同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使用。這支奧槓的規格與標準至今幾乎沒有大變動,也就是長度為7尺,重量為20公斤。槓鈴的手握持處有滾花,菱形刻紋設計可以讓選手在握槓時有更好的抓握力。

貝格的奧槓廣告

Eleiko:從鬆餅機到槓鈴與槓片

當奧槓出現後,不少公司都開始生產奧槓,希望可以分一杯羹,如York Barbell當時就有生產奧槓。不過,在今天的舉重比賽,你經常看到的是否是Eleiko這個品牌,而非其他公司?Eleiko所生產的槓鈴是世界頂級的,並獲得國際舉重總會、國際健力總會等組織認證。不過,Eleiko可不是製造槓鈴起家的!

Eleiko是一個於1920年代末在瑞典成立的工廠,並且主要生產鬆餅機和烤麵包機。在1950年代,這時的舉重運動員能夠舉起的重量越來越大,但原來槓鈴的結構卻開始無法負荷當時運動員的能力,有時候會出現斷裂的情況,十分危險。1957年,同時也是一位舉重愛好者的Eleiko廠長Hellström在看著工廠內的鬆餅機生產時,他忽然想到瑞典出產優質的鋼鐵,不僅僅可以生產出耐用的鬆餅機或烤麵包機,更可以生產出更堅固的槓鈴。很快的,他們付諸行動,第一批Eleiko槓鈴誕生了。在經過持續的研發與改進後,Eleiko槓鈴在1963年的世錦賽中使用,並且廣獲好評。比賽結束後,Eleiko收到世界各地的訂單,成長為與York Barbell並駕齊驅的公司,甚至成為第一家獲得國際舉重總會(World Weightlifting Federation)認證的公司,更是在1980年代成為指定官方供應商。

Eleiko的槓鈴和槓片

小結

我們今天使用的啞鈴和槓鈴可說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來,使用上也變得更為方便。我們可以慶幸不用再倒沙子調整重量,而是裝卸槓片就好。在如此方便的情況下,別再找藉口偷懶了,趕快去健身房鍛煉吧!

參考資料

Todd, Jan. (2003). The Strength Builders: A History of Barbells, Dumbbells and Indian Club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 65-90. 10.1080/714001844. 

Beckwith, K,A. (2006). Building strength: Alan Calvert, the Milo Bar-bell Compan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merican weight training.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HD thesi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ork_Barbell
https://eleiko.com/en/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