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還是慢性?運動傷害認識與緊急處置

編輯/魏琪芳(大衛編)

腳踝、膝蓋扭傷,肌腱、肌肉拉傷,這些常見的運動傷害該怎麼處理?什麼樣的方法能夠有效處理傷痛,又能夠更快幫助復原?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些基本的做法,像是冰敷,又或是消炎,但是有關運動傷害後的立即處理,還有很多你該知道的小細節!

包括基本的運動傷害處理流程,還有傷害等級的分級認識,讓你知道可以怎麼更細膩的理解當下的傷害狀況,接著再進一步向大家介紹PRICE和POLICE原則可以如何運用!

運動傷害處理的流程

  1. 先減低發炎(註解1)、減少疼痛,檢查是否有身體結構上的損傷,以及損傷程度。之後再確認是否需要再進一步檢查或是手術。
  2. 進行治療,恢復功能。
  3. 訓練動作控制、本體感覺、核心肌群等。
  4. 運動基礎能力訓練。
  5. 進階運動專項技術訓練。
  6. 回到賽場上。

一般而言,第一項會是醫生的專長,第二項是醫生和物理治療師都會觸及的領域,第三項和第四項則是物理治療師擅長的領域,第五項到第六項會是運動防護員與運動教練的專業。下面表格是急性、慢性運動傷害的各項特徵:

圖表來源:《好痛痛》,頁5。

以下是表格摘要的內容:

  • 急性運動傷害特徵:紅腫熱痛。
  • 一級運動傷害:輕微發紅、些微腫脹、表面溫熱、觸碰下才有明顯刺痛。
  • 二級以上:四個徵象會明顯(可能會腫的像雞蛋一樣大,明顯發燙、不用碰觸都明顯疼痛),另外也許會伴隨肢體變形與明顯動作限制。

急性運動傷害處理流程

如果是二級與三級的嚴重急性運動傷害,已經出現行走較為不便或是有明顯腫脹疼痛,會建議直接前往醫院、診所做進一步的檢查。另外,要怎麼分辨是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呢?生命徵象不穩定(昏迷、意識不清、測量不到脈搏等),或是有嚴重的腫脹、大量出血、肢體變形、暈眩、無力、撞擊到頭腦或脊椎等部位。假設第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請盡速打119求救,以免耽誤黃金時間。

對於輕度的運動傷害,我們可以依循PRICE 這個五字訣來做第一時間的處理:

一、Protect

保護受傷的人、受傷部位。如果可以移動的話,就移動到安全、陰涼的地方休息,避免二次傷害。例如單車比賽雷殘後,除了皮肉傷以外沒大礙,可以移動到賽場外做後續處理,避免待在賽道上被再度撞擊,也防免其他人受傷。假設有明顯骨折,或是撞擊到頭部、頸椎等位置,就屬於重度傷害,建議不要隨便移動傷者,直接請緊急醫護人員來處置。

二、RRest

讓受傷的部位適當休息,但不一定要完全休息不動,可依照當下狀況做調整。

三、IIce

冰敷是為了讓受傷的地方減輕發炎、降溫。一次冰敷時間約 15分鐘,冰敷正常的感覺順序為:

  1. 冷(前3分鐘)
  2. 燒灼且刺痛感(第2~7分鐘)
  3. 麻木感(5分鐘過後)

若需要反覆冰敷,建議間隔30分鐘左右為佳。對於某些傷害要不要冰敷,醫學界目前有些分歧見,不過仍然會建議剛受傷時是可以冰敷的。但是過了前六小時,或是不再那麼腫、熱之後,就不要再冰敷,以免影響循環,不利身體復原。但是假設受傷幾天後還不確定要不要冰敷,那麽可以試試看冰敷、熱敷交替的方式來刺激身體。

四、CCompress

用彈性繃帶或是運動貼布貼壓在受傷的部位上,避免受傷的部位腫脹、變得更痛。壓迫可以和冰敷同時做。

五、EElevation

將受傷的部位抬得比心臟高,增加體液回流。

PRICE還是POLICE?視情況調整最佳原則

除了冰敷的爭議以外,近年來對於PRICE是否適用於受傷的急性期也有不同的意見。新的醫療觀念認為輕度受傷後不應該完全休息,過度休息不只讓復原變慢,還會讓肌肉萎縮。新觀念的支持者認為可以在醫療、醫事人員的建議下做些活動,這個概念就是最適負重(Optimal Loading),這時PRICE就會改成POLICE。

其實PRICE和POLICE不是二分法的選擇,當你剛受傷的時候還是需要休息,PRICE 是適用的。但不那麼痛之後,就可以開始最適負重。其實會建議不要完全休息,受傷部位可以在護具、運動貼紮或物理治療師的幫助下,做一些活動。

這樣有幾項好處,其一是可以增加循環,其二是保持肌肉的力量,其三是維持關節活動的角度和範圍。以腳踝扭傷作為例子,扭傷後幾天,不那麼痛之後,建議可以穿著護具走路看看、轉動腳踝、甚至單腳站立。在安全的範圍內活動,活動極限大概是「輕微疼痛,可以忍受」的範圍。不放心的話可以找物理治療師幫忙確認狀況。

運動傷害問題:結構性VS功能性

  • 結構性問題:身體組織上的受傷或發炎。可以藉由軟組織超音波、X 光、MRI核磁共振來看看是否有韌帶斷掉、肌腱鈣化、拉傷、骨折等問題。這部分會是醫生的專業。
  • 功能性的問題:比較暧昧模糊,舉凡跑步超過十公里膝蓋會開始痛、肩關節活動角度卡卡的、檢查不出原因的疼痛、某條肌肉失能罷工、運動姿勢怪怪的等,這些都算是功能性的問題。這部分是物理治療師的專業。

事實上,結構性和功能性的問題大部分都無法截然二分,情況可能會交互糾纏。例如運動姿勢不良,久了導致某條肌肉受傷,就是功能性問題引發結構性問題。又或是腳踝扭傷好了之後卻影響到跑步與跳躍的習慣,是結構性問題導致功能性問題。

面對複雜的身體傷害,醫生比較擅長結構性的問題,復健科醫生、運動醫學專長的醫生,或是物理治療師會比較懂功能性的問題。想要完全修復功能性問題,並不是只有醫療,還要加入運動訓練才會完整。因為累積多年的慢性運動傷害,都會需要專業教練從根本上去矯正運動觀念、運動姿勢、訓練肌力才能夠治本,因此一整套的運動傷害處理其實是要不同的專業人士共同合作。

帶著護具也能練!三個腳踝傷後復健訓練!|鄭宇劭物理治療師

透過前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運動傷害的處置已有初步的瞭解,那麼運動受傷後的復原期究竟該慢慢放著復原還是可以開始動了呢?在PRICE和POLICE並行的觀念下,不是絕對二分的狀況,經過專業人員的評估後,在復原期進行相當程度的運動訓練可以幫助你更快恢復喔!來看看常見的腳踝扭傷可以如何在復原期進行訓練吧!

註解1:

是否要減低發炎,目前醫學上仍有歧見。適度發炎其實是傷口復原的重要過程,但是過度的發炎會劇烈疼痛、腫脹,可能影響後續恢復的進度。

另外,2019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JSM)的研究人員提出了更新的軟組織處理建議,針對肌肉、肌腱或是韌帶等組織的傷害,分別在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有更完整的處理建議。

急性期的處理上,會建議採用PEACE等五步驟,分别是保護(Protect)、抬高(Elevate)、避免使用抗發炎處置(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壓迫 (Compress)、衛教(Educate)。在亞急性期的處理上,則建議採用LOVE等四步驟,分別是負荷(Load)、樂觀(Optimism)、建立循環 (Vascularisation)、運動訓練(Exercise)。

參考資料:

好痛痛醫療資訊站著:《好痛痛——醫師、物理治療師、教練聯手救治你的運動傷害》(台北市:深石數位,201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