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長石頭?帶你認識什麼是鈣化性肌腱炎

編輯/曾凱文

腳踝扭傷相信是不少人會面對到的運動傷害。不過,腳踝扭傷會造成不同部位的傷害,例如韌帶拉傷、肌腱拉傷、肌腱系列、關節積水、骨折等等。不過,隨著受傷嚴重程度的不同,恢復的時間也有所差異。但你知道如果肌腱受傷後,如果沒有修復完全又進行劇烈運動的話,你的肌腱很有可能會長石頭,讓你的腳踝變得笨拙?其實,肌腱主要是由膠原蛋白和彈性組織所組成,負責連結我們的肌肉和骨骼,傳遞力量。因此,肌腱是有彈性且可承受張力的。可是,肌腱也有可能會長石頭,進而影響我們的活動!今天就帶你認識鈣化性肌腱炎。

什麼是鈣化性肌腱炎

鈣化性肌腱炎的英文是Calcifying Tendinitis。鈣化性肌腱炎的成因主要可以分成反應性鈣化和退化性鈣化。反應性鈣化就是長期施力不均或過度使用,導致肌腱撕裂或在反覆的累積下受傷,結果在來不及修復的狀況下,新的肌腱細胞在收到發炎反應的刺激下,它容易錯誤變成硬骨細胞,進而導致鈣鹽沉積,而這就是鈣化,形成像石頭的東西。另外則是退化性鈣化,也就是關節磨損老化,隨之使用的時間越久,磨損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鈣離子慢慢沉積,而這些與石頭一樣硬的組織就是鈣化點。當部分肌腱鈣化的時候,除了會影響力量的有效傳遞,甚至鈣化點會摩擦骨頭或韌帶導致發炎反應加劇以及疼痛,並且讓活動的角度受到嚴重的限制。

鈣化性肌腱炎經常和五十肩搞混!

有七成左右的鈣化性肌腱炎發生在肩關節,而且它的症狀與五十肩類似,因此它們兩者經常被搞混。五十肩(或冰凍肩)其實是肩關節囊發炎而導致沾粘,使得活動度受限。鈣化性肌腱炎則是肌腱受傷而產生鈣化,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哦!除了肩關節之外,鈣化性肌腱炎也會發生在其他關節部位,如肘部、膝關節、腳踝、腳跟等。因此,若要確認是否為鈣化性肌腱炎,醫師一般需要透過超音波才能確診,才能看到鈣化點的大小以及位置在哪裡。

鈣化的階段

整體而言,受傷的肌腱是否會進入鈣化性肌腱炎的階段視你是否有持續過度使用,如果在前期就有適當的休息,一般身體能夠自行修復,而不會進入鈣化的階段。至於針對鈣化的階段,學界中主要有兩種說法,分別是Uhthoff和Loehr分成3階段,而Gosens和Hoftsee則分成4階段。這裡則是介紹Uhthoff和Loehr的分期:

  1. 鈣化形成期(formative):這時候部分肌腱開始變性,鈣化開始慢慢形成。
  2. 鈣化靜止期(resting):這時候鈣化沉積開始穩定,但鈣化點體積過大則會產生疼痛。
  3. 鈣化吸收期(resorptive):血管組織在鈣化點周圍增生,細胞開始吸收鈣化沉積物,此時會有發炎反應,所以會有疼痛。

在經歷上述的階段後,鈣化沉積物有可能會被完全吸收,而母細胞會重建正常的肌腱細胞。不過,並非所有時候這些鈣化點都能夠被吸收,反而會一直存在於體內一段時間。有研究指出有的人在3年到10年後才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才終於適應並吸收,但這過程中除了要忍耐疼痛,還有可能導致肌肉的代償,得不償失。

鈣化肌腱炎的治療方式

那麼,如果不幸確診鈣化性肌腱炎,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而有幾種不同的主要治療方式:

  1. 保守性治療:透過藥物的服用減輕發炎的狀態,並且用雷射、超音波等方法來加強組織的修復。此外,物理治療也有助於加強肌肉的訓練,平衡患者的肌力,避免關節出力對肌腱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2. 增生療法:在傷患處注入葡萄糖,刺激自體修復,增加肌腱的強度。
  3. 抽出鈣化處並注射PRP:用針將鈣化的部分抽出來,並注入自體血小板(PRP),讓受傷的組織可以長出正常的肌腱細胞。
  4. 體外震波:如果在鈣化點硬度較高,一般則是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的非侵入性療法。這種療法是用高能量震波物理性地震碎鈣化點,讓身體可以自行吸收,同時也能促進微血管增生,幫助組織再生修復。根據研究顯示,有七成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疼痛和活動度都得到有效地緩解。

鈣化性肌腱炎就要好好休息!

如果關節受傷了,尤其有肌腱發炎或受傷的情形,更是一定要好好休息,切勿還沒恢復就操勞相關的關節!舉個例子,當你的腳踝肌腱鈣化後,力量傳導受到影響的情況下,變向會變得笨拙,在進行需要快速變換方向的運動時,例如籃球或足球等,關節經常會來不及反應,反而更容易有重複受傷的風險。此外,當受傷的肌腱在還沒有完全恢復的狀況下,劇烈的運動無疑讓傷痕累累的它雪上加霜,更難修復。當原本已經鈣化發炎的腳踝又持續受損或受傷的情況下,鈣化性發炎無法得到修復,形成惡性循環!總而言之,如果受傷了一定要聽醫生的話,好好休息,千萬要完全恢復才重回運動的懷抱!

小結

鈣化性肌腱炎是一個可大可小的問題。有的人可能鈣化點很快地被身體吸收,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曾經有鈣化性肌腱炎。有的人卻可能苦於此問題許久,生活非常不便。因此,日常生活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自己的姿勢,加強相關的肌力,並且要有適當的休息。

參考資料:

DE Carli, A., Pulcinelli, F., Rose, G. D., Pitino, D., & Ferretti, A. (2014).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 Joints, 2(3), 130–136. https://doi.org/10.11138/jts/2014.2.3.130

Daecke, W., Kusnierczak, D., & Loew, M. (2002). Long-term eff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chronic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11(5), 476-480.

https://www.weili-clinic.com/knowledge/category-41/post-102
https://www.cmu-h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2154
https://crclinic072.com/disease/content/29